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普外科中心主任醫師 王孟龍
我年輕的時候有點愛虛榮,看到科里有位同事是博士,很是羨慕,也想聽別人叫自己一聲“博士”。于是熬了一些夜,考進一個有名的??漆t院。
那一年,全院招了3個博士,一個同學碩士畢業于藥學院,另一個畢業于生理學教研室,外科醫生就我一個,都是進行比較基礎的研究,按現在的說法是科研型博士。我的課題是,把一個在腫瘤細胞內經常表達的基因,改造成讓腫瘤自我滅亡的基因,然后導入到腫瘤細胞和動物腫瘤中,觀察其殺傷效果。
在基因上進行DNA片段切割、重建連接及驗證過程,是全部實驗的核心與前提,其過程極為枯燥繁瑣,每一個細微環節都有可能失敗,甚至會反復失敗。有時忙活了幾個月,看似有了曙光卻又要推倒重來。失敗多了,時常會閃現一個念頭,“這學位我不要了!”每當我失去信心的時候,實驗室導師殷教授就會對我說:“不再試試你怎么知道不行?”
這句話就像一盞指路明燈,讓我牢記了一輩子。
搞研究失敗是常態,成功是偶然。只要有獻身精神,不怕失敗,失敗了重來,不放棄,總會有成功的時候,無非是耗費了一些時光和一些細菌。因此“不怕失敗”成為了我人生的信條。
信條有了,博士學位也就有了,于是滿懷信心地繼續外科手術生涯。我的前半輩子在南方,后半輩子在北方,走南闖北并沒有把我的膽子鍛煉大,反而越來越謹小慎微。
醫療工作面向的是人,不是細菌也不是動物。實驗室里的細菌和動物都是批量挑選的,一批不理想隨時能換另一批。人不行,每個病人自有其獨特的生命價值,經不起失敗。
手術意味著創傷,是采取創傷的手段來治療疾病。手術越大風險越高,重要臟器、血管的手術或伴隨嚴重基礎病變的手術尤其危險,意外常常防不勝防。
一聽說手術,不僅病人害怕,如果病情太重或者手術太復雜,醫生心里也會打鼓:病人會不會死在手術臺上?能不能活到回家?主刀者總會感到有無數雙眼睛隨時盯著自己。
年輕時曾經跟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上過臺,從開腹到關腹,全程都是老前輩一個人操作,絕對的標準化,絕對的連貫一致,助手除了拉鉤剪線就是隨時等待挨罵——老前輩擔心助手毛手毛腳影響病人預后。
“敬畏生命”絕對是前輩們教給我的最重要一課,沒有之一。因此每一臺手術都被我當成職業生涯中的第一臺手術而小心翼翼,也當成最后一臺手術而慎之又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