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健 田雨汀
編者的話:生物醫藥是具有較強成長性、帶動性的朝陽產業,在惠民生、穩增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相關話題在近年來“兩會”受到廣泛關注。大到頂層設計,小至實施細則,多位專家表達了對發展生物醫藥的期待和思考。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泰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主任章曉聯:
完善成果轉化機制
近年來,在國家持續投入和支持下,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實力顯著增強,高質量論文、專利數量快速增長,生物醫藥重大品種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在癌癥、白血病、耐藥菌防治等眾多領域打破了國外壟斷。但是,我國醫藥領域的原始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醫院和科研機構,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率長期保持5%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25%~30%相比,轉化水平偏低。其中原因有很多,包括高校等轉化體制欠完善,市場缺乏有效的轉化機制、資金不足,科研人員缺乏產業化經驗,知識產權保護不足,評價體系過度強調論文而不重視成果轉化等。
要改善這種狀況,需要政府提供財政和政策支持,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資金補貼等手段,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投入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優化市場環境,提高小型醫藥公司、風險投資機構的孵化動力,將投入巨大、風險高、周期長的醫藥轉化過程縮短;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搭建和完善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
高校和科研機構要拓展科研成果轉化的廣度和深度。加強跨學科合作,打破專業壁壘,促進知識的創新與融合;要從重文章向重成果轉化過渡,提高科研質量,推動前沿技術和方法的突破;培養創新人才,提升我國高校、研究機構的教育水平和研究實力,重視本土人才培養和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企業要將原始創新資源更有效地轉化為實際應用。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待遇,吸引全球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高端醫藥人才向企業流動。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實現從“重銷售”到“重研發”的轉變。
此外,各方還應加速醫聯網、藥聯網等新業態的跨界融合,加強生物醫藥產業與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5G等數字經濟領域的科技鏈接,打造“科技+醫藥+金融”產業融合的共享發展新模式,加速創新藥物成果轉化?!?
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
引導資本支持藥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藥監部門不斷深化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鼓勵生物醫藥發展的舉措,使得審評審批流程大幅縮短,成本不斷降低,創新、質量、效率持續提升,受到醫藥行業的一致好評,有力促進了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貝達藥業創立20多年來,我一直帶領團隊致力新藥研發,通過自主創新,一次次打破進口藥壟斷,已有??颂婺?、恩沙替尼、貝福替尼、伏羅尼布、貝安汀等5款創新藥獲批上市,都是老百姓亟需的救命好藥。在推動創新藥上市方面,我們重視提升藥品的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加強同藥監部門溝通;瞄準國內外醫藥科技前沿,聚焦臨床需求,積極應用新技術、研發新產品,提高新藥創制水平和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臨床試驗和注冊上市申請等關鍵環節,主動與藥監部門溝通,認真聽取技術指導,加快上市步伐。
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產業鏈長、產品附加值高等特點,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和顯著的社會效益,高度契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我認為,當前應從三方面入手,加快構建生物醫藥產業鏈。
第一,強化政策協同和資本投入。受多重因素影響,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資本投入大幅下降,一些企業尤其是初創小微企業,經營壓力較大。相關部門應加強專項政策供給,加大專項基金建設和支持力度,引導資本投入,幫助這些企業攻堅克難、爬坡過坎。
第二,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當前,我國生物醫藥絕大部分創新成果都是由海歸高層次人才帶領團隊取得的,應加強人才引進,完善激勵創新的制度與環境,為生物醫藥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第三,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大力支持龍頭企業打造產業孵化和公共科研平臺,深化同國內外產業鏈上下游創新主體的合作,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成果轉化,加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助力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外科首席專家季加孚:
縮短新藥上市時間
近年來,針對胃癌、結腸癌、食道癌等消化道腫瘤的生物治療在臨床上有了一定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例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干擾腫瘤血管生成、抑制腫瘤擴散的血管生成抑制劑等。這些藥物針對消化道腫瘤的特定靶點進行精準干預,為消化道患者提供了個體化治療??梢钥闯?,目前的治療方法已從過去的以臨床診斷和臨床分期為治療依據,逐步轉向以腫瘤分子分型為依據的治療模式。
我認為,生物醫藥創新應立足于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生存機會和更高的生活質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此,必須提高抗腫瘤生物治療藥物的準入速度、降低治療費用,提高醫患雙方的獲得感。
加快腫瘤生物治療藥物進入臨床,首先要積極推進相關研究,根據我國患者癌癥譜系“量身定制”藥物。其次,要縮短上市時間,盡可能早地讓藥物進入市場,讓患者早一點受益。再次,應當簡化藥物審批流程,提升監管透明度,建立便捷的藥物采購渠道,縮短產業供應鏈。
降低抗腫瘤生物藥的治療費用,政府可以調整醫保報銷及患者自付比例,降低進口藥物關稅。提高醫療服務的覆蓋范圍和質量,加強醫療資源的配置和醫療服務的公平性,讓更多患者獲益于生物醫藥的創新。生物醫藥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擴大規模,降低藥物生產成本。公眾需加強對醫療信息的學習,了解最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避免被非正規渠道的信息誤導,出現“病急亂投醫”的情況?!?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皮膚科主任崔勇:
鼓勵醫生參與研發
全球銷量最大的10款藥物中,有三四款都是皮膚病相關的創新型生物醫藥。皮膚治療是創新型生物醫藥推廣使用的重要領域,包括大分子生物制劑、小分子靶向藥物和核酸藥物等。
近年來,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特別是治療靶點不斷被發現,促使國內外上市的創新型生物醫藥越來越多,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很多疾病的治療現狀,提高了患者使用創新型生物醫藥的療效、安全性。但在藥物研發方面,還有更大潛力有待挖掘,以銀屑病為例,目前的創新藥主要針對的是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17、白介素23等靶點。實際上,科研上已經發現了更多、更有效的潛在治療靶點,但多數針對新靶點的創新藥還沒有上市,我認為,需要各方加快研發和臨床試驗的速度,重點發力三點:
1.加強國產藥創新性。當前,多數創新型生物醫藥都是進口的,進口創新藥對我國人群的療效和安全性還有待更多研究。國家應積極支持國產生物醫藥重點企業進行原始創新,研發出更多更好的原始創新藥物;醫療機構、科研院所、企業等共同打造產學研合作平臺,打通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全鏈條;藥品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優化流程,加速國產新藥的臨床研究和上市審批速度。
2.醫務人員積極參與研發。醫院不只是生物醫藥的使用終端,也是研發起點,很多疾病的治療靶點是由醫務人員發現的,但多數科研成果以發表論文為結束,藥企也很少關注臨床最新科研成果和患者治療需求。我認為,醫務人員應是新藥研發的重要參與方,新藥研發應始于臨床,最后用于臨床。
3.加大創新型生物醫藥推廣力度。目前,創新型生物醫藥的臨床應用比例較低,患者對新藥了解不足,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對創新藥物掌握和了解不足也是重要因素。想要破解這一困境,要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促進醫療衛生體系均衡化發展;做好創新型生物醫藥的科普宣傳,讓醫生和患者敢于用好藥、善于用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