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科主管護師 袁麗俐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這些都強調了飲食調理對于維護健康的重要性。中醫食療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飪方法,達到調理體質、預防疾病、促進康復的效果。近年來,中醫食療正逐步展現其獨特的智慧和價值。本文探討食物與健康之間的關系,介紹一些經典的中醫食療方劑,幫助大家防病強身。
1.中醫食療是什么?
中醫食療是具有中醫特色的治療方式,將食物作為藥物來加以管理和運用,以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促進各項功能恢復、維持健康狀態。中醫食療認為,食物不僅提供熱量、蛋白質、脂肪等,還有其獨特的性味屬性,能夠對人體產生影響。
根據中醫理論,食物的性味可分為四性(寒、涼、溫、熱)和五味(酸、甘、苦、辛、咸)。中醫食療注重食物的“藥性”,即根據飲食的性味來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2.中醫食療有哪些養生原則?
中醫食療強調相合相濟,提倡葷素搭配、粗細相間、酸甘相和、冷熱適度。養生飲食應當遵循“飲食有節、葷素搭配、五谷雜糧、適量而多餐”的原則,即節制飲食,適當減少葷腥之物的攝入,尤其是高熱量、高脂肪及高糖分的食物,倡導多攝取五谷雜糧,如小米、糙米、玉米等,以及各種新鮮蔬菜水果,使飲食均衡豐富,保證人體所需營養的供給。
在預防疾病和促進康復過程中,中醫食療主張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特點和患病情況,進行個性化調理。從時節來說,春、夏、秋、冬各有養生之法,食療要因時而異。
春季養肝。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春季宜選擇潤肝、養肝的食材和藥膳,如綠色蔬菜、豆類以及枸杞燉烏雞等,有助調理肝臟功能,緩解春季肝氣不舒,預防肝病。
夏季養心。宜選清熱降火、養心安神的食材和藥膳,如苦瓜、黃瓜、冬瓜燉銀耳等,有助于清熱降火,緩解心火旺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秋季養肺。宜選擇補益肺氣的食材,如梨、百合等,不僅能滋潤肺部,還能緩解秋季常見的干咳、咽干等癥狀。
冬季養腎。應選擇具有補益腎氣、溫陽散寒功效的食材和藥膳,如黑豆、黑芝麻、山藥等,能補腎、益精、健脾,也可搭配羊肉、雞肉等燉煮,制成黑豆羊肉湯、山藥雞湯等,以增強腎臟功能,預防腎虛、腰膝酸軟等問題。
3.常見的中醫食療方有哪些?
中醫食療既能防病于未然,又可促進病后康復,是中醫養生的精髓。在搭配和烹飪過程中,有效融合食材與藥性,是中醫食療保健的關鍵,推薦以下三種適合家庭調養的食療方。
米湯。米湯味甘性平,入脾胃經絡,具有補益脾胃、滋潤津液的功效。正邪纏綿(發熱、感染時)、津液耗損的人,喝一碗濃濃的米湯可以幫助恢復津液、調理脾胃、排出邪氣,促進康復。另外,米湯作為藥引,配合藥物使用,可促進藥力的吸收和傳導,輔助藥物起效?!秱s病論》提到的桂枝湯、白虎湯、清暑益氣湯等經典方劑中,都有應用米湯的情況。
白蘿卜湯。白蘿卜是常見食材,價格實惠卻蘊藏著中醫食療的智慧。在風寒感冒初期,白蘿卜湯能有效緩解癥狀,助力身體快速恢復。其解表散寒、益氣固表的功效,能夠驅散體內的寒氣,調和營衛,緩解感冒帶來的不適。對于積食初期的孩子,白蘿卜湯同樣有效,可促進腸胃蠕動,消食化積,緩解腹脹、腹痛等癥狀。此外,白蘿卜富含的膳食纖維能夠改善腸道環境,預防便秘,保持腸道健康。
四白粥。以百合、山藥、蓮子肉、白米為主要原料,能夠發揮出補氣、潤肺、健脾的多重功效。其中,百合養陰潤肺,對于肺燥咳嗽等癥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能夠增強肺部功能,提高呼吸系統的免疫力。山藥健脾益腎,有助改善消化功能。蓮子肉補脾養心,能夠安神助眠,維持身體內環境的平衡。白米則能健脾養胃,具有豐富的營養,為人體提供能量支持。
近年來,中醫食療以其獨特的飲食養生方式,正在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成為當今保健養生的重要方式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