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中心副主任醫師 沈艷華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 鄒 楠
本報記者 牛雨蕾
本報特約記者 江大紅
3月初的北京,風仍舊凜冽,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卻滿是暖意,這里常年吹著24℃~26℃的暖風,提供最適宜新生兒成長的溫度。新生兒中心副主任醫師沈艷華在這一干就是22年,和同事們精心“養大”無數個孩子。
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里,沈艷華(右)、鄒楠正在為新生兒治療。王佳斯攝
有些患兒只有手掌大,一瓶礦泉水的重量
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位于一棟新建急救大樓的5層。一走進去就能看到一排明亮的病房。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一般收治出生28天內(或糾正胎齡后28天內)的患兒,大多是患危重癥的新生兒及早產兒。護士鄒楠說:“我們收治的孩子有的特別小,甚至只有手掌大小,體重僅450克,約一瓶礦泉水的重量。他們的心臟僅鴿子蛋大小,血管細如發絲?!?/p>
沈艷華介紹,住到這里的超早產兒大部分要闖三道難關——呼吸關、喂養關、感染關。早產兒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出生后可能出現呼吸困難,需醫護人員通過呼吸機、藥物等手段幫助他們。孕周特別小的早產兒因吸吮力弱、吞咽功能不協調,自己不能吃奶,需要醫護經胃腸管飼法耐心喂養,一點點增加奶量,促進體重慢慢增長。為了監測每個孩子的生長趨勢,主管醫生會給他們畫生長曲線圖,每天看到“小寶貝”沿生長趨勢茁壯成長是醫護最開心的事。
考慮不同階段患兒“闖關”對環境的需求,也為了方便救治,NICU分為重癥室、早產兒監護室、普通病室及隔離室等區域。每間病房內置4個暖箱,容納4位患兒,全科室40張床位。
NICU為無陪護病房,因為這里的新生兒大多病情危重,需要安靜、干凈的環境。但為了提高早產兒生存質量,會安排媽媽參與“袋鼠式護理”。沈艷華介紹,他們單獨開辟了一個房間,對符合要求的孩子,會邀請新手媽媽進病房,鼓勵其給孩子撫觸、喂奶等,醫護人員會手把手教。她說:“很多新手媽媽第一次見到孩子時覺得太小了,都不敢碰,慢慢就熟悉了??粗鴮殞毎察o地趴在自己懷里,媽媽的焦慮也緩解了?!?/p>
手機24小時開機,睡前將鈴聲開到最大
晚上睡覺前,將手機關機或靜音是很多人的習慣。但24小時開機的沈艷華正好相反,負責NICU期間的每個晚上,她睡前都會特意把手機鈴開到最大,生怕病房里的寶寶有緊急情況時同事找不到她。很多個午夜零點后,電話鈴在睡夢中響起,沈艷華聽著同事的匯報,迅速給出診療建議,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馬上趕往醫院搶救。自幼怕黑的她,因為對孩子和職業的熱愛,習慣了一個人半夜打車趕往醫院。即便是春節假期,她也會主動來醫院看孩子們。她說:“既然孩子們‘養’在這兒,我們就得負起責任?!?/p>
記者在沈艷華辦公室看到一條白色哈達,問起背后的故事。沈艷華介紹道,這是一位西藏重癥患兒小希(化名)家長送的。小希出生17天時出現呼吸困難,當地醫院救治不理想,就轉到北京兒童醫院。到達當天,檢查發現孩子右側肺氣腫嚴重,以致左肺受壓明顯,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需要氣管插管呼吸機治療。沈艷華深知孩子右側大葉性肺氣腫,在機械通氣下可能使肺氣腫更嚴重,但若不用呼吸機,患兒可能就會因呼吸困難很快死亡。時間緊迫,她積極安排支氣管鏡和肺CT等檢查,并去影像中心請主任幫助閱片。
與此同時,一場涵蓋胸外、呼吸、影像等多學科的會診迅速開展,孩子確診為先天性支氣管閉鎖,大葉性肺氣腫,專家們最終達成手術決定。但小希父母為藏族,不會說普通話,最后在遠程翻譯人員的幫助下,經多次溝通,家長最終同意手術。
手術非常順利,但術后的監護仍是道難關?;純河疑戏稳~切除,剩下的右側中下肺還發育不良,患兒能否闖過這一關、脫離呼吸機是巨大的挑戰。NICU的醫護每天24小時不間斷監護孩子的生命體征,時時評估患兒情況,沈艷華每天下班后仍繼續守在病房,她說:“回家也不踏實,還不如在醫院安心?!?/p>
在NICU醫護的精心照料下,小希住了20余天院,恢復得不錯,撤下了呼吸機,體重也長了上來。小希父母非常開心,出院前特意送來哈達感謝。沈艷華笑著說:“小希媽媽現在還會給我發微信,分享孩子的進步。能幫到孩子,我特別開心、欣慰,感覺一切辛苦都值了?!?/p>
沈艷華說,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最忙的時候,今年年初最忙時有20多個病人要上呼吸機。每個孩子都需要精心照料,大家也都習慣了忙碌的生活。
除了孩子們的日常救治工作,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中心還是北京市重癥新生兒轉運中心,承擔重癥新生兒轉運工作。有暖箱、呼吸機等設備的轉運搶救床,就停放在NICU,和醫護一起隨時待命。只要24小時待機的轉運電話一響,值班醫護就迅速出動,因為他們知道時間就是生命,要第一時間把嬌嫩的新生命接到這里,進行搶救。忙的時候,他們一個月要轉運40多個孩子,不少在夜間。如果孩子病情重,當時就要緊急救治,轉運花的時間就更長。
時刻觀察每個孩子,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
重癥新生兒的護理比一般護理工作要求更高。鄒楠感覺自己每天都像在走鋼絲,需時刻專業在線,又保持最大的專心、耐心、細心,照料好孩子的同時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信號。
每天,鄒楠和其他護士會給寶寶洗澡、護理口腔、消毒臍部,然后量體重、測血糖,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患兒抓傷自己。每隔2~3小時,她們還要給孩子們喂一次奶,由配奶室配送,一部分是配方奶,一部分是家長送來的母乳,奶量需根據寶寶體重精密計算。鄒楠介紹,有些患兒由于發育不完善,喂奶時會嗆咳,就需使用“重力喂養”技術,即將胃管緩慢放置于患兒胃內,再把注射器針筒與胃管連接,通過重力作用使奶液勻速、緩慢流入胃中。醫護操作過程中須密切觀察患兒面色、經皮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參數,避免出現胃食管反流窒息的危險。
除了護理,他們還要時刻觀察患兒的變化,將寶寶每日體重、攝入奶量、尿褲重量等詳細記錄,以便計算全天的攝入和排出。沈艷華介紹,新生兒跟其他患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不會語言表達,因此他們需要更加細致地全面查體、觀察病情,結合護士記錄的數據來判斷病情的進展。
此外,寶寶的每一次哭鬧、嗜睡、吃不進奶等反應也需醫護人員重視并謹慎對待,監護室里的醫生護士時刻都在觀察記錄著每個孩子的情況。鄒楠說:“跟寶寶的每一次接觸都是觀察和發現問題的機會,任何細枝末節都不能放過?!?/p>
“我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和頑強”
守在病房外的家長,最掛念的就是孩子的生命。沈艷華稱,目前北京兒童醫院NICU一年約能收治1000例患兒,治愈率達98%以上。她感慨道:“大家可能覺得,在這里工作會看到生命的脆弱,但我在這里看到的反而是生命的偉大和頑強?!?/p>
已工作22年的沈艷華說,雖然辛苦,但從不后悔選擇這份職業,反而更多的是慶幸,慶幸這份工作讓自己有機會去幫助和見證這么多孩子慢慢痊愈,慶幸自己的人生因此收獲更多感動。她還記得12年前和同事救治過一對26周早產兒雙胞胎,他們現在完全和正常孩子一樣。每年過生日時,他們都會來科室看望醫護,每次都像過年一樣,特別開心。鄒楠說:“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但每天都在承擔‘媽媽’這一角色,也愿意將母愛分給每個患兒?!?/p>
在采訪尾聲,對家長如何更好地配合救治工作,沈艷華給出了建議:一是建立信心。新生患兒闖關,關關不易,家長要相信孩子頑強的生命力,也要相信醫生。二是避免過于焦慮。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家長焦慮在所難免,但也建議學會調節,情緒低落會影響母乳。臨床中,醫生時常需要先安慰家屬,再溝通孩子的治療細節。三是學會溝通。建議家長與醫護人員溝通時避免情緒激動,保持理性,積極配合醫生,堅持給孩子送母乳,醫患共同與孩子渡過難關?!?/p>